datalog,就是日記,記載的重心原則上會偏向資料科學相關,著眼於本項技能的逐步養成,不限於直接的學習反饋,任何有關的個人心得、生活感想,都會收錄其中,但也不排除無關的日常就是。
編號,代表日子,從今天開始算第0天,明天才起算為第一天,因為我喜歡以星期日為始期,有著強烈的秩序感。從000三位數的編排可以看出,如果順利且能堅持的話,這個記錄會相當漫長,並以999為上限,實際上會有千日。
千日,以學習法律的經驗為例,如果把我消除記憶重新從零開始,到能夠參加律師司法官考試的水準,平均估計大概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,這個計算是以每日「實際學習」5小時,每星期學習5日為基礎。所以,同樣要學習另一項專業,這樣的基礎養成日數應該也是比較合理的。但考慮到上完課後就要設法就業,不太能再當一個全職學習者,這個時間還要再拉長一點,所以設為千日,當然,另一個原因就是:它是一個整數。
話雖如此,我並不會每天都寫,應該說,不會每天都認真寫。沒什麼重要的懶散的只有流水帳的日子,我只會存在evernote之中,盡可能不間斷就好。只有在比較有意義或需要分享的時候才會放上來,以免零亂版面,也可以降低持續寫作的壓力,畢竟持續才是最重要的,頻率大可以放寬一點。
作為medium的第一篇,datalog系列也是從純粹的讀者轉換為作者的最重要的原因:有效的學習需要記錄,留下一些什麼。而真正讓我下決定的,正是huli<[心得] 十年程式自學之路>裡頭提到的:7. 寫文章記錄心得;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。
寫作還有兩個好處,第一個是受到監督,自我監督是一種有效提升意志力或說維持習慣的手段,比如記帳。別人的監督更是讓監督本身有效持續的一大助力。自我監督難免鬆懈,但別人的目光總是一直存在-只要我還沒有離開。雖然這也會讓我不自在,但有代價才有收獲。
第二個好處是對話者視角,自己寫點東西存在evernote給自己看當然可行,但提到學習的輸出環節,對他人表達、轉述的學習效果顯然還是比對自己自言自語更有力一些。而當需要他人作為表達對象的時候,medium就幫大忙了。簡而言之,在evernote之外,medium多給了我一把刷子,現在我有兩把了!這第二把刷子的每一根刷毛,正是各位讀者的化身(這個比喻…)。
綜上所述,medium寫作也是學習的一環,所以這篇被列入datalog,而不是獨立的一篇。
medium對我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價值,因為我非常不習慣在臉書上寫東西。主題嚴肅與否或文長倒不是重點,畢竟我臉書也追縱了不少心儀的作者,他/她們寫的東西就是那麼棒。對我來說,臉書好友除了少數要好的現實朋友之外,其餘的多是只有一面之緣或工作生活上會碰面但沒什麼交情的「閒雜人等」,這樣的對象組成會讓我不知道該用何種口吻發言-我不想對這些知道我是誰但一點也不熟的人表達太認真、太內心的事情。我覺得很害羞。
而medium,沒聽到有什麼現實朋友正在使用它,甚至應該連知道它是什麼的人也非常非常少。接下來我也不打算告訴任何認識的人我有在medium寫東西。如此帶來的好處就是,我的對話者只有一種組成:陌生人。有些事情,告訴陌生人就好了,對認識的人開口,反而不自在。
會知道medium進而開始使用,恰恰正是那波關於他們裁員轉型的報導,接觸的這半年間,中文作者也如雨後春筍般噗通噗通冒出來,看樣子大家對臉書是諸多怨恨與不滿。同時也非常諷刺的,臉書現在對我最有價值的文章不是追縱的作者們,而是那些精準投放的廣告!我甚至要在臉書上特地停用adblock以免看不到那些廣告文,臉書真的「成功」了。
最後談談medium的拍手,我在用了3個月之後才知道原來拍手不止限於一次!什麼,你怎麼不早說!(好辣就是我無知)。對於臉書那種以瀏覽人數取勝的like制度早就很度爛了,既然這裡因為鄙棄那種制度而開拓了不同的世界,那麼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「拍手者」!
此後對於有感的文章,拍手次數多以十為單位起跳,但也不是隨便就會拍好拍滿,只有讓我覺得這篇文章「寫得真是太好了!不能沒有你!」的時候才會給予50個拍手上限,謹表敬意與感謝。
後記:這篇沒幾個字竟然也寫了3個小時,看樣子寫給別人看的東西就是不輕鬆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