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生 4 千個禮拜》筆記(二)抗拒「重要性中等」的誘惑

人生之難,難在取捨

kyo
7 min readMar 4, 2024

--

這是《 人生 4 千個禮拜》筆記的第 2 篇,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則重點整理,加上 大量我個人的經驗與想法

上一篇我們提到,「生產力」一詞在這個時代是如何地被重視 — 甚至有點扭曲。

以及如果你試圖用各種方法(尤其是那些筆記軟體與提升效率的工具)來增加生產力,反而很可能會掉入所謂的「 效率陷阱 」。

如果你也認同「 過度追求效率很可能適得其反」這個命題,那很慶幸,我們已經達成了 最重要的共識 。這也是我給這本書高評價的原因。

系列:人生 4 千個禮拜

  1. 《人生 4 千個禮拜》筆記(一)病態的生產力
  2. 《人生 4 千個禮拜》筆記(二)抗拒「重要性中等」的誘惑

本文主旨

如第一篇所言,本書可以認為是作者「 對自己與『提高生產力』這個議題的重新觀察、自我反省 」。

我希望這不是一篇普通的閱讀筆記或導讀,而是要強調我對本書 最認同、最在乎的部分 — 我是如何在書中 看到過去的自己。當然,這肯定包含了 我自己的解讀

因此,這篇文章,我想要 繼續對作者追問

好,我現在知道過度追求生產力的可能代價了,那要 怎麼想、怎麼做會更好?

本文整理自書中的第 3 到 4 章。

面對有限性

本書第 3 章的標題為「面對有限性」。

我知道,你可能會想:「噢!又來了!」然後皺起眉頭。心裡想到的是,在無數的書籍或文章中,那些提醒你要「 珍惜現在、直面生命的有限 」的雞湯內容。

好吧,至少我就是這樣覺得,覺得這個標題也未免太老生常談了!

但本文還是整理了其中的一段,因為我需要它,為接下來的內容作鋪墊。一言以蔽之,本章的重點就是:

在這個前提下,作者是這麼說的:

做選擇(從當前的選項中挑一個)成為一種 肯定,根本算不上挫敗。這是一種 正面的投入,你決定要用某段時間做這件事、 不做那件事(不只一件,而是不計其數的其他事情),因為你判定這件事是目前 最重要 的一件。

請記得「最重要」三個字。

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

覺得自己事情太多,老是做不完,需要加強時間管理,或學習特定的生產力工具來提高產出嗎?先等等!看看作者怎麼說。

關於「時間管理」,到底怎麼做才稱得上「 有效 」,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且令人信服的切入點:

不論是哪一種間管理技巧, 真正的有效評估指標是那項技巧 是否協助你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。

我非常喜歡這個切入點。

因此,重點不是根治拖延症,而是 以更明智的方式選擇要延後哪些事,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。

當然,這樣的看法並不算新穎。但是,能夠把「 有效忽略不夠重要事物」這個指標提升到時間管理方法論的「 首要 」考慮事項,我個人十分贊同。

接下來的內容,會結合我個人的經驗、想法。

人生管理系統與有限性

還是要再提到「 人生管理系統 」,不過這次我們不需要了解其中的細節。

這種承諾你可以完成很多事的「生產力方法論」,也就是上述的「系統」,無疑是現代「生產力至上」這類價值觀的 縮影

你說它不好嗎?可能也不盡然。我相信這類「系統」確實可能讓你做完更多事情 — 但也僅止於此。

這類系統與其背後的價值觀,可大致濃縮為:

用厲害的方法,做完很多事。

更有甚者,推廣這類方法論的生產力 KOL 們,會不斷明示、暗示你:「一旦擁有 能做完很多事的能力,你會從瞎忙中脫解, 你的人生將從此不同 。」

上述「多多益善」命題是否為真、是否有效,可以先不論。這裡想從另一個角度切入,說說我認為 更值得推崇的看法。

我認為「更好更有效」的做法

我的核心看法很簡單: 放下「想做完很多事」的渴望。接受書中的核心觀點,理解人生有限,並做出取捨。 然後專注於那些「最要緊」的事就好。

必須強調,捨棄一部分重要的事情, 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人很不舒服。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感受,那可能是因為 還沒有真正做出取捨。

對此,我要更進一步闡明:

我不認為「能做完很多事」的能力,能夠改變你的人生。相反的,能做出 取捨 ,專注於關鍵事物的人,才更有機會變得不同。

換句話說, 我認為「取捨」 — 與取捨後的「專注」 — 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,而不是靠工具、系統、時間管理,試圖去完成更多事情。

而所謂 取捨的能力,講白了,就是本段標題說的,「 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 」的能力。

小而美的「局部實現」

「忽視應該忽視的事物」的能力,究竟要 如何培養 ?老實說,我自己也還在摸索、思考與歸納的路上。

我感覺自己還不是一個,能夠果斷取捨然後篤定前行的人 — 我總是太 FOMO。

不過,《 為什麼你「不需要」所謂的人生管理系統》中關於「 局部實現 」的闡述,仍然值得我們參考:

局部實現,是一種 心法或價值觀,說穿了沒什麼,就是「 緊扣著需求尋找並選定方法,需要多少才投入多少 」。

想做多少再投入多少,確保自己做的事,都是真正重要的。這樣的思考與價值觀,或許更加簡潔、有力。

相信本書作者,也會認同這樣的觀點。

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

書中舉了一個例子(作者說,話是誰講的並不重要XD)來表達,為了真正做到取捨,你應該怎麼看待,那些「 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」的事情。

據說這是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的故事,反正有一次,巴菲特的私人駕駛請教他,怎樣才能排定優先順序。

他要駕駛找出人生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,接著依序排列,從最重要的排到最不重要的。巴菲特說,在規畫時間時,應該安排好單子上的前五名。

至於剩下的二十件事,和駕駛以為會聽到的建議不一樣。據說巴菲特解釋,那二十件事 不是重要性居次、有機會就去做的事。

錯,錯,錯!

事實上,駕駛應該不惜一切代價,努力避免去做那二十件事,因為對那名駕駛而言, 那二十個目標沒有重要到構成人生的核心,吸引力卻大到足以讓他分心,以至於沒去做最重要的事。

「沒有重要到構成人生的核心,吸引力卻大到足以讓他分心」,這真的是血淋淋的教訓!而且我相信,不論任何人,都一定能夠想起,自己曾經做過了多少這樣的事情。

放下妄念,減少分心

當然,人生畢竟不是理論,縱使扣除休息與休閒,當我們想要「有所作為」的時候,也不可能真的只做最重要的五件事 — 太難了!

但是,至少每隔一段時間自我檢視、反省一次:「我是不是又把時間花在『 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』的事情上了?」,肯定會很有收獲。

但我還是想再次提醒你 — 也提醒自己。想要真心誠意,盡可能緊扣著「最重要」的事努力實踐。就要 一定程度放下「我要做很多事」的渴望。

這並不容易!如前所述, 真正的取捨是個讓人「不太舒服」的過程。

因此,我能斗膽斷言:深信自己「可以透過學習工具、方法論, 完成大量重要事情 」的人,99% 都是要落空的。

三種枉然

不過落空的結局有 三個截然不同的版本

  1. 工具、方法的學習與維護成本太高,難以維持,最後放棄了!說真的,這是相對幸運的結局 — 因為你省下了時間,可以重新開始。
  2. 真的做了很多事,但同時也包含了一堆不夠重要的事 — 就像本書說的一樣。這就比較慘了,有句話說得好:「兢兢業業地把時間浪費了」。
  3. 真的做了很多事,但關鍵成效都不怎麼樣(很可能「瑣事」部分做得特別好)。正所謂「貪多嚼不爛」 — 尤其是最難啃的部分,哪怕你有神兵利器。

上面提到的數字是 99% 而不是 100,看樣子,我還是相信有 1% 的人會成功?

是的!我確實相信,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。但我奉勸你不要追求,企圖成為這鳳毛麟角的 1% — 因為真的沒有必要。

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://blog.kyomind.tw on March 4, 2024.

--

--

kyo
kyo

No responses yet